互联网上身份验证的复杂性与不对称性探讨
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,身份验证呈现出极高的复杂度,这不仅使得原本应流畅的互动变得异常艰难,还揭示了身份识别机制的深层次问题。
身份验证的分层解析
为了深入理解当前互联网环境下个体是如何被识别的,我们构建了一个分层模型,这在某种程度上与身份验证的OSI模型相似。
初始层级:IP地址的局限性
IP地址的引入一度引发激烈讨论,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当的决策。虽然IP地址为互联网连接奠定了基础,但其实际能提供的信息却相当有限。尽管可以对数据包进行IP地址标记并发送,但数据包的最终目的地则依赖于网络的不确定性。在某些情况下,标有原始IP地址的数据包可能会返回,但它们是否确实来自于原始发送者、是否含有有价值的信息、或途中是否遗失了数据,均无法预知。
第二层级:品牌的作用
随后,我们进入了互联网的核心层面——即品牌层。这一层级代表了那些我们熟知的域名,它们从最早的大学和军事实验室,演变至今天的互联网巨头如腾讯、百度和阿里巴巴。
从理论上讲,域名系统(DNS)能够将这些品牌名称映射到IP地址。然而,在实践中,这一映射的作用微乎其微。相反,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是TLS证书,通过大约180个权威机构的协助,确保了数据包确实与某特定品牌相关联。
第三层级:注册人格的确认
一旦与某一品牌的通信得以确认,下一个挑战便是如何确保品牌实际上是与一个真实个体进行互动。
这个验证过程极为模糊,可能包含从简单地注册电子邮件地址和设定密码,到提交官方身份证明及自拍照,乃至通过手机验证或执行金融交易等多样化手段。核心在于满足品牌的安全需求,这通常由品牌的反欺诈团队根据软件指标来确定。
在这一过程中,实现了人与品牌之间的双向沟通。
第四层级:个体的界定
在此层级,品牌起到了定义个体身份的角色。
若Alice希望与Bob沟通,她需要通过特定品牌来实现这一过程。通常,这种沟通完全限于品牌的域内,且数据未曾离开其数据库或应用。
第五层级:品牌间的身份协议
部分品牌选择通过其他品牌进行身份验证,如“使用QQ登录”或“通过微信登录”的功能。核心协议包括OAuth2和SAML。鉴于第三层的模糊性,这常常需要将用户重定向至其他品牌的域名。
面临的挑战与问题
- 个体能与品牌交流。
- 个体通过品牌与其他个体交流。
这意味着,若Alice欲开发软件与Bob直接通信,而不依赖于大型企业,她必须首先创立一个品牌,购置域名,并获取TLS证书,然后将品牌名称告知Bob。虽然Bob可通过OAuth2验证与Alice的品牌互动,这个过程比想象中复杂。
如果Alice花费数周开发一个复杂程序,认证过程的时间可能只是项目总耗时的一小部分。但若Alice仅用半小时在Mathematica中编写了一个统计分析工具,或在PHP中开发了一个文字冒险游戏,并希望邀请Bob体验,该如何是好?这些均是有价值的创作,而创造一个易于分享的环境至关重要。Alice通过设置固定密码并发送给Bob,可以将与OAuth2斗争的时间大幅减少,但其余的设置域名和服务启动工作,可能比编程本身更耗时更复杂。
这突显了互联网身份验证体系中的根本不对称性:品牌数量有限且易于识别,而没有品牌的个体则众多且难以辨认。
此外,Bob如何得知Alice的品牌?通过短信或电邮——换言之,借助其他品牌的通讯系统。如果人们不能首先就品牌身份达成共识,那么个体间的有效识别与沟通将无从谈起。
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,应利用那些已建立且相对开放的大型品牌身份系统。我们应该可以编写简便快捷的程序,无论运行于个人电脑、后院的树莓派,还是云端,都能轻松地与
他人共享。